AI 的每一次更新,背后都是全人类知识、算力与制度的合力。
它是“人类总体智慧”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新形态。
一、引言:AI不是孤立的技术,而是社会总体智慧的物化
我们往往把人工智能看作某个公司或实验室的产物,
然而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,
AI大模型并不是单一技术事件,而是全人类劳动结构的缩影。
每一次模型迭代,都凝聚着人类文明的全部积累:
- 来自全球的知识语料、书籍与语言;
- 全球化的算力与能源体系;
- 科学家的理论劳动、工程师的技术劳动;
- 外包标注员、训练师的数据劳动;
- 国家、资本与制度的协调。
AI大模型不是一项发明,而是“社会一般智力”(General Intellect)的机器化形式。
它是“人类理性物化”的历史节点。
二、AI大模型的生产结构:社会化生产的五个层面
AI 并非由少数人制造,而是全球协作的社会性系统。
其生产结构可分为五个层级:
| 层级 | 内容 | 主体 |
|---|---|---|
| 1. 知识层(数据) | 全球书籍、论文、网页、代码、语料 | 全人类的知识劳动 |
| 2. 算法层 | 模型架构、优化算法、数学原理 | 科学家与工程师 |
| 3. 训练层 | 清洗、标注、评测、微调 | 数据标注员、模型训练家 |
| 4. 基础设施层 | GPU集群、能源、网络 | 全球硬件与能源系统 |
| 5. 制度层 | 法律、伦理、资本组织、监管体系 | 国家与社会制度 |
这一结构显示:
AI的“训练”并非单一过程,而是社会总体劳动的协同。
它把知识、能源、制度与理性整合在一起,
形成一种新型的社会化生产机器。
三、历史回顾:从个体劳动到普遍劳动
“普遍劳动”(general intellect)这一概念出自马克思《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》中的“机器片段”:
“社会的一般智力已成为直接的生产力。”
——Karl Marx, Grundrisse
在手工业时代,生产力依赖个人经验;
在工业时代,机器替代了手工劳动;
而在智能时代,知识与理性本身成为生产的核心。
以下三个例子展示了“普遍劳动”从历史到当代的演化:
🌾 例子1:蒸汽机——科学知识的物化
瓦特的蒸汽机表面上是机械发明,
但它凝聚了牛顿力学、热力学、工匠经验与工程计算的结晶。
蒸汽机是社会科学知识的凝固体。
工人使用机器时,不再依赖个人技巧,而是在使用人类总体理性。
这正是“普遍劳动”的雏形:
科学知识取代个体经验,成为直接生产力。
💻 例子2:Linux——社会化协作的知识劳动
在Linux的开源开发中,
成千上万的程序员在全球范围内协同工作:
- 没有单一雇主;
- 没有私有产权;
- 却生产出了整个互联网的操作基础。
Linux 是社会智力的自组织系统。
这种劳动没有明确的分工,却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。
劳动从个体转向网络协作,
体现出普遍劳动的社会化特征。
🤖 例子3:ChatGPT——人类理性的机器化
训练一个AI大模型,需要:
- 全人类的语言与知识(数据);
- 全球算力与能源供应;
- 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算法设计;
- 成千上万标注员的判断与反馈;
- 法律、伦理与资本体系的支持。
这意味着:
AI模型的每一次迭代,
都是普遍劳动的物质化更新。
模型中编码的不是某个程序员的智慧,
而是人类整体知识结构的凝结。
四、AI生产的社会学含义:劳动的三重转变
AI大模型的出现,让劳动发生了三重历史性转变:
| 转变 | 表现 | 含义 |
|---|---|---|
| 1️⃣ 劳动的社会化 | 全球知识、算力与数据协同生产 | 劳动超越个体,成为社会理性系统 |
| 2️⃣ 劳动的抽象化 | 劳动成果变为算法与参数 | 劳动对象由物质转向符号与理性 |
| 3️⃣ 劳动的隐形化 | 标注员与训练师的劳动被压缩进模型 | 劳动者被算法吸收,失去可见性与收益权 |
AI生产表面上高科技、自动化,
实则是一场巨大的社会分工与劳动再组织。
它延续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:
生产力高度社会化,生产关系仍然私有化。
五、AI生产关系的矛盾:公共知识与私人占有
| 层面 | 表现 | 结果 |
|---|---|---|
| 所有制矛盾 | 模型训练依赖公共知识,却被企业私有化 | 普遍劳动成果被垄断 |
| 分配矛盾 | 训练劳动无署名、低报酬 | 认知劳动者的无产阶级化 |
| 权力矛盾 | 算法与标准由资本控制 | 社会理性被技术精英垄断 |
AI 的社会矛盾,正是马克思预见的那句:
“社会的知识是公共的,而占有却是私人的。”
AI 让“普遍劳动”达到最高形态,
但也让“异化”达到最高强度。
人类的理性被封装进机器,
反过来统治了人类自身。
六、AI的历史地位:理性成为直接生产力
AI 标志着一个决定性转折:
人类理性第一次成为直接的物质力量。
它不再只是思维、文化或理论,
而是推动经济、生产、治理的核心动力。
过去,科学家解释世界;
现在,算法在改造世界。
AI 的模型参数,就像新的“机器工厂”:
其中运行的不是蒸汽,而是语言、逻辑与判断。
这就是理性物化的历史阶段。
七、未来展望:从理性异化到理性解放
AI大模型的社会化生产,既孕育解放的可能,也带来异化的风险。
未来有三种发展方向:
| 方向 | 特征 | 结果 |
|---|---|---|
| 技术极权化 | 少数平台垄断AI、垄断理性 | “理性成为统治工具” |
| 智能福利化 | 政府调控与红利分配 | 部分平衡不平等,但仍受体制约 |
| 社会智能化 | 公共AI基础设施、知识协作共享 | 普遍劳动真正社会化,理性重新属于人类 |
最终的关键,不在技术,而在社会:
AI是否成为解放力量,取决于普遍劳动的成果能否回归社会。
当AI从资本的工具变成公共的理性系统,
当人类重新掌握自己创造的智能,
“自由王国”才可能真正开启。
八、结语:AI是人类理性的镜像
AI不是超越人类的智能,而是人类自身的映照。
它让我们看到:
- 知识的积累如何化为生产力;
- 理性如何变成制度与算法;
- 人类如何在自己的创造中迷失与重生。
AI大模型是普遍劳动的机器化形态,
它浓缩了人类理性进入物质世界的全过程。每一次训练与更新,
都是人类总体智慧的一次再生产——
既展示了解放的潜能,也暴露了制度的桎梏。
AI 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回答那个古老的问题:
“谁掌握理性,理性为谁服务?”
附录:概念简表
| 概念 | 含义 | 现实对应 |
|---|---|---|
| 直接劳动 | 人与自然的直接改造关系 | 工匠、手工劳动 |
| 间接劳动 | 支撑生产过程的辅助劳动 | 管理、运输、维护 |
| 普遍劳动(General Intellect) | 社会总体知识与理性作为生产力 | 科学家、工程师、AI系统、开源协作 |
| AI时代的体现 | 理性物化为算法、知识体系机器化 | 大模型、知识网络、智能基础设施 |
“科学本身已成为直接生产力。”
——马克思,《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》
“自由王国始于必然王国的彼岸。”
——马克思,《资本论》第三卷
idevlab's Blog